红锯蛱蝶Cethosia biblis Drury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
蛱蝶科Nymphalidae
釉蚊蝶亚科Helieoniinae
锯蛱蝶属Cethosia
【寄主】
蛇王藤。
【分布】
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锡金、不丹和印度等;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
【危害特征】
幼虫取食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中大型,前翅长约33~38mm,越冬世代个体较小。雌雄异型。雄性前翅前缘和端半部底色黑色,基半部除中室端和前缘黑色外,其余部位底色橙红色至暗红色。外缘锯齿状,外缘区有1列白色“V”形纹,亚外缘区cu1~r5室内各有1列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点,外中区cu1~r5室各有1近圆形或深“U”形白色纹。中室端外前方有1大2小的小白斑并列。中室内有6~7条弯曲的黑色短横带,中室端纹黑色。后翅正面外缘锯齿状,外缘区黑色,其余部分暗红色至橙红色。外缘区内有1列白色“V”形纹,有时不显著。亚缘区各翅室内有1列黑色短横纹,中外缘cu2~r2室内各有1黑色斑点。前后翅反面基半部底色红色,端半部底色暗黄色。外缘区有l列边缘为黑色的白色“V”形纹,亚缘和中外区有1列人头像样斑纹。白色中横带宽阔,边缘镶嵌不规则黑色斑纹。前翅中室基部、中部、端部和端外,以及后翅亚基区均嵌有黑色边缘的白色横带。雌成虫前后翅正面颜色很暗淡,多数灰色至黑色,少数个体暗黄色。其他斑纹图式与雄成虫相似;
卵:柱状至弹头状,直径0.84~0.92mm,高1.26~1.36mm,表面有纵向浅脊纹。顶部圆钝,有卵盖构造。初产时浅黄色,邻近孵化时黑褐色。卵壳柔嫩,易破裂
幼虫:共5龄。1龄幼虫体圆柱形,头壳黑色,有光泽,多原生刚毛,无头角,宽(0.40±0.02)mm。初孵时胸腹部半透明,取食叶片后体表呈乳白色,肛上板黑色。前胸盾两侧各有1黑色短刺突,中胸至腹部第10节亚背线,前胸、中胸和腹部1~8节气门上线,以及腹部1~8节气门下线均有毛突,毛突基部黑褐色。2龄头壳黑色,有光泽,多次生刚毛,上方两侧各有1黑色短棒状头角,宽(0.74±0.04)mm。胸腹部各节体表浅黄色,节间膜白色,肛上板黑褐色。前胸至腹部第10节背面和侧面着生边缘锯齿状的长棘刺。各体节棘刺分布为:前胸至第10腹节各体节亚背线l列,最为发达,黑色;前胸、中胸和腹部1~8节气门上线l列,端部浅黑褐色,基部与体表颜色一致;腹部l~8节气门下线1列,较短,乳白色。后胸及第9~10腹节均只在亚背线上有1个棘刺。3龄幼虫头壳黑色,宽(1.21±0.07)mm,棒状头角较2龄期显著延长。胸腹部各体节中央背面和侧面具宽橙色环带,环带前后缘白色,节间膜深棕色。各体节棘刺较2龄期显著延长,均黑色。其余特征同2龄。4~5龄幼虫头壳宽分别为(2.31±0.16)mm和(3.29±0.15)mm。胸腹部各体节中央背面和侧面具宽橙色或金色环带,偶见紫红色个体,环带前后缘白色,节间膜棕黑色。腹部1~8节气门下线1列棘刺棕色。气门腔口黑色,围气门片白色。亚腹线白色。胸足黑色,腹足基节棕色,上有白色斑点,端膜黑色。老熟后各体节颜色变暗。其余特征与3龄期相似;
蛹:悬蛹,梭形,长29~34mm,宽11~13mm。体表乳白色,翅芽及触角上散布浅褐色斑,似鸟粪。头部前方有一对浅褐色鳃瓣状突起,中胸背面隆起呈脊状,后胸和腹部第1节背面凹陷,各有1对闪亮的金色斑点,腹部前方背面有l对浅褐色鳃瓣状突起。胸腹部各节背面有刺状突,腹部末端腹面散布有小黑斑,但不连成片。臀棘黑色(周成理等,2009)。
【生活习性】
红锯蛱蝶蝶种在广东一年可发生2~3个世代。成虫发生于四月中~五月中旬、六月下旬~八月初及九月中~十月下旬。在重庆地区,红锯蛱蝶分布在海拔400~1000m的生境里,其中分布在500~600m占多数;三峡库区红锯蛱蝶取食杯叶西蕃莲,卵聚集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一个卵块可达几十粒以上。初龄幼虫有群集性,数量较多。悬蛹,悬挂在植物的枝、叶上。卵期7d左右,蛹期10~20d;从卵发育成蝶约需1个月的时间。在西双版纳该蝶1年7代,以第7代3龄幼虫越冬,越冬时间从每年的12月起至次年2月中旬止。其余各代历期35~40d,室内21~28℃下,卵期8~11d,幼虫期12~16d,蛹期8~9d,雌虫寿命12~18d,雄虫寿命6~10d。幼虫共4龄,1~2龄幼虫取食嫩叶,喜群集;3~4龄幼虫取食嫩叶、嫩枝和老叶;龄幼虫还取食茎的绿色表皮,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78.98%。
【参考文献】
1. 周成理,陈晓鸣,史军义,易传辉. 红锯蛱蝶和白带锯蛱蝶形态特征记述及生物学初步观察. 林业科学研究,2009, 22(4): 506~511.
第1页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