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凤蝶(第3页)
[日期:2013-08-24] 来源:广西昆虫馆 作者:广西昆虫馆 阅读:3452次[字体:大 中 小]
斑凤蝶Chilasa clytia Linnaeus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
凤蝶科Papilionidae
凤蝶亚科Papilioninae
凤蝶族Papilionini
斑凤蝶属Chilasa
【寄主】
樟科(樟属、潺槁树)、木兰科(玉兰花、含笑花)及番茄枝科(释茄果)。
【分布】
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四川、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
【危害特征】
幼虫取食叶片,严重为害时往往将全株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中大型,前翅长约48~55mm,雌性略大。前后翅正面底色黑色,前翅外缘、亚外缘区以及翅室内其他部位有自翅基部向外缘幅散排列的灰白色斑纹,中室内有3条发自基部的细长灰白色条纹。后翅无尾,正面外缘和臀角有浅黄色斑列,亚缘有1列“V”形灰白色斑,r1至cu2室内以及中室内各有1个长条形的灰白色斑;
卵:近球形,直径约1.2mm,高约1.0mm。黄褐色至橙黄色,表面覆有雌成虫分泌的黏液干燥物,形成不规则的乳突或脊纹。随胚胎发育进行渐变至灰黑色。
幼虫:共5龄。初龄幼虫鸟粪状,头壳黑色;体色黑色,腹部第3~5节以及和第7~8节背面有显著的白色斑纹;胸腹部各节沿背侧线和气门下线、前胸至第1腹节和第8~9腹节沿气门上线着生端部分枝的刚毛,腹部第3~5节以及第7~8节背侧刚毛白色。2~4龄幼虫形态相似,似鸟粪,体表刚毛转变为骨化的棘刺;头壳黑色,虫体沿背中线两侧土黄色,沿背侧线有深黑色斑纹;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有1短土黄色棘刺,背侧线2列棘刺最为发达。腹部第2~3节体侧、第3~4节背面、第7节侧面和第8~9节背面均有乳白色斑纹。5龄幼虫形态上发生显著变化,体表花斑状,色彩鲜艳;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有1个乳白色小突起,基部有大型乳白色斑,扩展至该体节侧面下方,在前胸背板中央及后缘形成1凸形黑色斑;中胸至第6腹节背中线上有1列脊椎状白色斑列;中胸至第4腹节体侧各有1不规则的白色斑排成1列,向后斜上方延伸至第4腹节背面与背中线白色斑列交汇;第7~9腹节背面黑色,侧面白色;中胸至第9腹节背侧线和中胸至第1腹节体侧棘刺发达,上部向虫体后方弯曲,基部有粉红色至深红色斑点,除第9腹节棘刺为白色外,其余棘刺端部黑色;腹部第1~8节气门线与足基线之间,有1列醒目的粉红色斑,其上有小突起或突起不明显;臭角褐色;
蛹:缢蛹,体长约35mm,胸部直径约5. 3mm,圆柱形,黑褐色,与褐斑凤蝶蛹近似;但蛹体背面均很平直,体色略浅,且无地衣状青灰色斑纹(周成理等,2009)。
【生活习性】
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越冬蛹于2月下旬开始羽化,3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第1代卵见于3月上旬~4月上旬,成虫出现于4月下旬~6月上旬,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第2代卵出现于4月下旬~5月下旬,成虫高峰期在6月中旬。第3代卵见于5月下旬~7月上旬,成虫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第4代卵出现在7月下旬~9月上旬,成虫高峰期在9月中旬~10月上旬。第5代卵见于9月中旬~11月中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陆续化蛹越冬。喜在阳光下活动, 飞行缓慢而低矮, 雄蝶常到地面汲食污水。雌蝶将卵单粒散产在玉兰叶木姜子嫩叶正面叶脉附近。雌成虫对于其选择产卵的寄主植株似有特殊的偏好。幼虫孵化后取食卵壳, 然后转移到嫩叶边缘取食(周成理等,2009)。
【参考文献】
1. 周成理,陈晓鸣,史军义,易传辉. 褐斑凤蝶和斑凤蝶幼期形态特征记述及生物学初步观察. 林业科学研究,2009, 22(3): 4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