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大蚕蛾Attacus atlas Linnaeus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
大蚕蛾科Saturniidae
蛇头蛾属Attacus
【寄主】
乌桕、樟、柳、大叶合欢、小蘖、甘薯、狗尾草、苹果、冬青、桦木等。
【分布】
泰国,马来群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海南,云南等。
【危害特征】
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时可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180~210mm。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顶角粉红色,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
【生活习性】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2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交配后的雌性每次产一定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mm,它们会把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并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幼虫约成长至12cm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成虫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2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交配后的雌性每次产一定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mm,它们会把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并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幼虫约成长至12cm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成虫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