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昆虫论坛
网站首页 >> 馆藏标本 >> 鞘翅目 >> 天牛科 >> 文章内容

桑天牛

[日期:2013-08-24]   来源:广西昆虫馆  作者:广西昆虫馆   阅读:2708次[字体: ]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

是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林木和园艺植物蛀杆害虫,危害性较大。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

    天牛科Cerambycidae

        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

            粒肩天牛属Apriona

【寄主】

榆、柳、杨、刺槐、桑、构、朴、油桐、枫杨、苹果、梨、柑橘、樱桃、无花果等

【分布】

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北京、天津、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河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台湾、海南、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等省份

【危害特征】

成虫食害嫩枝皮和叶;幼虫于枝干的皮下和木质部内,向下蛀食,隧道内无粪屑,隔一定距离向外蛀1通气排粪屑孔,排出大量粪屑,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传播途径】

以成虫的飞翔作近距离传播,以各种虫态随染虫植株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形态特征】

成虫:黑褐色,全身密被棕黄色或青棕色绒毛;体长26~51mm,体宽8~16mm。头部额区窄,复眼特别大,其横径相当于额宽的2倍;颊窄小;眼后沿有2、3行颗粒;前唇基棕红色;触角雌虫较体略长,雄虫超出体长2~3节,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黑色,后半灰白。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皱,侧刺突基部及前胸侧片均有黑色光亮的隆起刻点。鞘翅基部黑色光亮的瘤状颗粒区占全翅1/4强;翅端缝角和缘角呈刺状突出;

卵:长椭圆形,长5~7mm,前端较细,略弯曲,黄白色

幼虫:圆筒形,乳黄色,老熟幼虫长达76mm,前胸最宽处13mm。前胸背板的“凸”字形锈色硬化斑的前缘色深,后半部密布赤褐色片状刺突,中部刺突较大,向前伸展成3对纺锤状纹,呈放射状排列。腹部背步泡突由2条横沟组成,腹步泡突只有1条横沟

蛹:纺锤形,长约50mm,黄白色。触角后披,末端卷曲。翅达第三腹节。腹部1~6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刚毛区,尾端较尖削,轮生刚毛

【生活习性】

2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次年3、4月间大量蛀食危害,7月化蛹,7、8月成虫羽化。卵期8~15天。幼虫历期22~23个月,危害期达16~17个月。蛹期26~29天。成虫羽化后常在蛹室内静伏5~7天,新成虫必须在补充营养寄主如桑、构、朴等树上取食才能繁殖;被啃食嫩枝皮层呈不规则条块状,伤疤边缘残留下绒毛状纤维。补充营养10~15天后交配产卵,有假死性。卵产在“U”字形刻槽内,每刻槽产卵1粒。每雌产100余粒。卵多产于径粗5~35mm的枝干上,以径粗10~15mm产卵最多,约占80%。产卵高度依寄主树龄而异,距地面1~6m均有。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约10mm后,沿树干木质部往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如果树株矮小,下蛀可达根际。幼虫在坑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即向外咬一圆形排粪孔,排出红褐色虫粪和蛀屑,孔间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长。第一年排粪孔5~7个,第二年增至10~14个,第三年可达14~17个。幼虫在蛀害期间多在下部排粪孔处,仅在越冬期内,由于坑道底部常有积水,始向上移动。老熟幼虫在化蛹之前咬雏形羽化孔后,回到坑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作蛹室化蛹其中。蛹室距羽化孔约为70~120mm。羽化孔圆形,直径11~16mm

相关评论